魏永康(魏永康事件启示教育学)

生活百科 2年前 阅读:86 评论:0

魏永康13岁就上大学,后却被中科院劝退,母亲:巴不得他死了才好

2003年,年仅20岁的魏永康, 在中科院学习了三年之后,被中科院劝退回了家。

这件事情迅速在魏永康的老家,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引起了轰动。

因为魏永康的名号在当地很响亮,有的当地人会这么说 :“我们这里的人有可能不知道县委书记是谁,但是我们都知道魏永康是谁。”

正是因为魏永康名号的响亮,导致了当魏永康回家的时候,他的事情很快就传遍了华容县。

但是为什么魏永康会被中科院给劝退呢?

这件事情,还得从魏永康从小到大的神童般的经历说起。

1987年6月17日,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

魏永康的父亲名字叫做魏丙南,是一位退伍的志愿军战士,曾经参加过朝鲜战争,在战场上受了伤而退伍,身体有残疾,没有工作能力。

而魏永康的母亲名字叫做曾学梅,是上过大学的大学生,现在在一家超市做收银员的工作,是魏永康家唯一的收入来源。

魏永康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母亲曾学梅和父亲魏丙南之间相差年龄很大,魏丙南在很多事情上都让着曾学梅,这也就使得在魏永康出生之后,曾学梅几乎一个人包揽了魏永康的生活和教育。

望子成龙的曾学梅非常希望魏永康以后成为一个科学家,所以从魏永康小时候开始就对他进行了教育。

曾学梅在魏永康6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教魏永康识字,她在自家的墙壁上写了很多的实用性的词语,并且利用家里的物件,一个一个词语教给魏永康。

而且,魏永康学习的速度也非常快,在魏永康两岁的时候,他就已经积累了一千多个汉字的词汇量了。

而在这种教育之中,魏永康对学习表现出了非常热切的态度,高兴的曾学梅在识字的教育进行的时候,还会带着他去自己工作的地方,因为自己工作的地方旁边就是书店,魏永康可以去那里看书。

有一次,在魏永康一岁多的时候,魏永康跟着曾学梅来到了曾学梅上班的地方。

曾学梅本来想带着他去书店看书,可是不巧,今天书店老板有事情,歇业了一天,无事的魏永康就在曾学梅工作的地方呆着,等待着曾学梅下班。

而就在魏永康等待着曾学梅下班的时间里面,有一个员工见魏永康可爱,就忍不住逗了逗魏永康,说道:“小家伙,你会写字吗?”

魏永康点了点头,奶声奶气地说了一句:“会。”

这位员工见魏永康不怯生,十分高兴,就接着刚才的话继续跟魏永康说:“那你每写一个字,我就给你一个花生米吃。”说着,这位员工抓了一把花生米,给魏永康看了看。

魏永康听到这话点了点头,拿起一旁的粉笔,就在地上“唰唰”写了几十个汉字,员工十分惊讶,没想到魏永康能这么快写出来这么多汉字,这位员工抓了一把花生米放在了一个小碟里面递给了魏永康,嘴里还振振有词地说:“神童,真是神童啊!”

就这样,魏永康“神童”的名号就这么传开了,好多人都知道,曾雪梅家的孩子一岁多就能写字。

曾学梅知道魏永康学习能力很强,于是在他的学习上也格外的上心,四岁的时候,曾学梅就让魏永康学习了小学的课程,魏永康学习的速度非常惊人,小学入学前就已经学完了整个小学的知识,曾学梅给他买的试卷,他能做八十分到九十分左右。

于是,曾学梅就考虑魏永康的入学事宜。

曾学梅想,魏永康既然已经学习了小学的知识,完全没有必要在幼儿园浪费时间,尽快通过小学升初中,继续学习初中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曾学梅就联系了当地的小学,想要让魏永康直接进入小学去学习。

然而,魏永康的人生,从入学的这一刻开始,就发生了变化。

1987年,曾学梅说服了当地的招生老师,魏永康顺利进入小学一年级读书。

可是,一年级的课程对于魏永康而言,太过于简单和无趣了,老师讲的知识他早就已经学会了,而且,学校的一切都太过新鲜有趣,所以魏永康索性不上课,而是趁着上课的时候,偷偷跑出去玩耍,在学校操场上看周围的景色。

当魏永康被老师带回教室的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说天上飞过了几只鸟,外面有几幢楼。

由于没有课堂的概念,所以魏永康不懂什么是上课,也不知道老师是做什么的,老师训导他的时候,他总是会当场哭出来,这让老师很是无奈。

最关键的一点,由于他不上课,带着整个班级都有这种想法,大家都想和魏永康一样,上课的时候出去玩耍。

老师们没有办法,就把魏永康调到了五年级,曾学梅也加强了对魏永康的教育,她不让魏永康去结识新的朋友,就担心别的孩子影响到魏永康的学习。

曾学梅担心魏永康过早地接触女生,所以当有女同学来找他的时候,曾学梅都推说魏永康不在,就这么一来二去,魏永康也渐渐没有什么朋友了,而魏永康自己也变得不爱说话,只闷头读书。

就在这种畸形的环境下,魏永康在五年级又学习了一年。

由于小学的课程都已经学完,魏永康就在学校学习初中的课程,等到了魏永康8岁的时候,他已经学完了整个初中的知识。

曾学梅看到了儿子的努力,觉得要趁着魏永康年龄小,大脑正是活跃的时候,最好加速进行下个阶段的学习,于是,曾学梅没有让儿子小升初,而是直接参加了当地的中考。

结果,魏永康以603分的高分,考入了华容县第一中学,之后魏永康安安稳稳在高中上了四年的学,而曾学梅就在魏永康身边照顾了四年,期间,魏永康高考了两次,第一次成绩非常优秀,但是曾学梅觉得魏永康还能考的更好,于是在第二年又考了一次,最终考上了湘潭大学的物理系专业进行学习。

这个时候的魏永康才13岁,曾学梅看着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早五年就考上了大学,心中很是高兴,认为魏永康很快就能成为一名科学家。

为了让魏永康能继续安心地学习,曾学梅从华容县搬到了湘潭市,继续在魏永康的身边照顾他的起居生活,不让他自己一个人在大学里过日子。

在母亲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魏永康学习的进度非常快,不过曾学梅认为,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丰厚,需要时间来精心打磨,所以曾学梅没有让魏永康很快地跳级学习,而是按部就班地读了四年的大学。

四年之后,17岁的魏永康在研究生考试之后,收到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录取通知书,于是魏永康前往了中科院继续进行深造。

不过,中科院远在北京,曾学梅没有办法再搬到北京去照顾魏永康,而魏永康也得自己一个人远赴北京中科院生活了。

谁也没有想到,17岁意气风发前往中科院的魏永康,在20岁的时候,就被中科院劝退回了家...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原来,并不是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魏永康之所以被中科院劝退,和曾学梅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前文提到了,魏永康在上学的时候,是曾学梅天天照顾他的日常起居。

曾学梅认为,魏永康的天赋就是读书,所以不能行伤仲永之事,不要浪费时间在其他的任何方面,只要安心读书,到时候就能在 社会 上立足。

所以,曾学梅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甚至就连一些很基本的小事,曾雪梅都没有教过。

这也就是说,魏永康除了读书,其他什么都不会。

在中科院的生活让魏永康很不适应,他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身边没有曾学梅的照顾,他甚至连自理都做不到。

有一年冬天,他前往天安门游玩,明明身处腊月寒冬,他却不知道给自己多加两件衣服,而是穿着单衣拖鞋就去了天安门,当时在天安门的游客们都以为他是疯子,当时他承载了无数异样的目光。

由于只会读书,他甚至没有任何的时间观念,自己的毕业论文没有写完不说,连期末考试都没有去考,虽然中科院的老师知道这是个能学习的学生。

但是这种生活方式,和中科院需要的人才相差甚远,所以在领导讨论之后,中科院选择放弃了继续教育魏永康,把他劝退回了家。

被劝退的魏永康很迷茫,他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以至于学校放弃了他,他每日每夜的读书,最后却还是被学校劝退,这一刻,他对自己读书的目的产生了迷茫,也第一次感觉到,生活的学问远比书本上的更加深刻。

魏永康回到了家之后,曾学梅很是震惊,当她知道了魏永康是因为被学校劝退回家之后,心中的怒火“蹭”的一下就上来了,曾学梅想不明白,以魏永康的学习能力,怎么可能被学校劝退,肯定是学什么不该学的东西了。

十分愤怒的曾学梅怒骂了一顿魏永康,甚至说出了,你为什么不去死这种锥心的话。

魏永康被母亲训斥了很久,一句话都没有说,而是目光低垂,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曾学梅还想再骂的时候,一旁的魏丙南看不下去了,说道:“孩子就这样回来,他的压力比你更大,你在这里发泄了,他又能找谁去发泄呢?”

曾学梅听到了魏丙南的话,倒是不再说魏永康什么,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曾学梅便不再理会魏永康,母子二人的感情降低到了冰点。

迷茫的魏永康将这种迷茫变成了愤怒,他愤怒母亲说的寒心之语,也愤怒自己的无为,于是,他趁着父母不注意的时候,从家里拿了几百块钱,离家出走了。

这一出门,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一个多月,魏永康辗转于中国的各个省市,从湖南走到了杭州、上海,又从长三角走向了江淮一带,最后,身无分文的魏永康在当地警方的帮助下,回到了湖南老家。

魏永康在外面行走了一个多月,看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也学了很多的经验,他通过在外面的生活,慢慢明白了自己的不足。

而曾学梅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这种大包大揽的教育方式虽然教会了魏永康读书,但是却让他成为了一个无法自理生活的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偏激的、片面的。

等到了魏永康被送回家的时候,母子二人相拥而泣,她们虽然在之前的时候,关系走向了冰点,但是这一切都随着时间被浓厚的感情所击破。

曾学梅在自己家的墙上写了很多后悔的诗句,其中有这么一首: “好苗错移栽,未成栋梁才。土地贫缺肥,园丁无能耐。已将好苗误,疾首痛心怀。”

短短几句话,表达出了曾雪梅内心的自责与后悔。

于是,在魏永康辍学的这几年里面,曾学梅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从一开始的大包大揽,变成了细水长流,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之外,曾学梅还教导魏永康很多生活中的常识,逐渐地把魏永康培养成一个正常人。

在亲戚的帮助下,魏永康来到了县人大去上班,给别人维修计算机。

当时时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席的王佩群知道了魏永康的事迹之后,特地给魏永康安排了特殊的任务:每天步行上班;练字;多交流。

有人问王佩群为什么要怎么做的时候,王佩群笑了笑,说道:“他(魏永康)是个很好很好的孩子啊,来人大上班,他学不到什么东西,这是无理的、浪费的,他的能力很好,应当读书去做更好的事情,但是,人既然来了,就必须要教会他一些有用的知识,读书上我们帮不了他,所以我们就要从实际出发,补齐他的短板。”

所以,魏永康在县人大这里锻炼了一段时间,无论是交际能力上,还是生活常识上,都获得了十足的进步。

2005年的时候,魏永康在上海认识了暑假在上海游玩的付碧,两个人相谈甚欢,后来,为了和付碧谈恋爱,魏永康从上海辞了工作,前往了深圳追随付碧,最终,两个人喜结连理,于2008年结婚。

2009年,没有放弃读书的魏永康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继续完成自己的大学梦,毕业之后,他来到南京,去了一家软件公司工作。

虽然最终魏永康没有达到曾雪梅之前的想法,做一个科学家,但是经历了浮沉之后,现在的魏永康能够作为一个正常人生活,也是一件很好的结局了。

可惜,由于魏永康在中科院的三年,生活极度的不自律,给自己落下了很多的疾病,这些疾病没有随着时间就痊愈,而是伴随着魏永康一步步地前进,最终,在2021年11月9日,魏永康突然逝世,年仅38岁,“神童”就此陨落,让人无尽唏嘘。

“神童”魏永康逝世年仅38岁,他短暂的一生说明了什么?

而立之年未立,不惑之年仍或。年仅38岁的“神童”魏永康,天之骄子,一代神童,便昙花一现,流星陨落。是天妒英才吗?是命运弄人吗?显然这都不是,而是家长的错误的育人理念戕害了自己的孩子,葬送了孩子的未来和一生。魏永康短暂的一生说明:厚积薄发,才能走得更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作为家长,一定要懂得教育规律,依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制定科学的教育规划。千万不要拔苗助长,一曝十寒,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所谓的早期教育和培训。这样做的后果必将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 健康 ,事与愿违。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快乐,是孩子的权利。作为父母,要顺势而动,润物无声,从关注孩子身体 健康 入手,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成功。婴幼儿时期,多陪陪孩子讲故事,做 游戏 ;儿童时期,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逐渐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早教心切,让孩子在不该学习的年龄过早地学习和参加培训。他们完全把孩子当成学习的机器和容器,没日没夜地灌输所谓的知识。幼年魏永康的“神”对许多家长和孩子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他缺乏自理能力,最终在没有拿到学位的情况下被中科院劝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醒醒吧,家长们,人生在世,并不只有考上“985”“211”才算成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给孩子一个健壮的身体,育孩子一个健全的心灵,不求早慧,但求早智;不求成才,但求成人。这同样不是成功吗?

曾经的“东方神童”魏永康创造了许多让无数家长羡慕不已的奇迹:4岁小学毕业,8岁初中毕业,13岁以600分的高考成绩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格录取,硕博连读。然而,曾经的“神童”却因欠缺生活自理能力而被中科院劝退,38岁去世。走完了短暂的一生。

魏永康的一生说明: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欲速则不达。成功是什么?有人说,孩子学有所成考上名校;有人说,孩子出人头地升官发财;有人说,孩子才艺超群当上明星。而我说,孩子身心 健康 成长才是最大的成功。

现实生活中,无数家长受精英教育思潮的影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总会想当然的过早的对学生进行早慧早智的教育和培训:孩子还未出生,给胎儿听音乐讲故事;一到三岁,就开始教孩子学孩子背单词;刚上幼儿园,就让孩子开始参加各种培训班......

魏永康的童年正是如此:刚出生两三个月,妈妈曾学梅就开始教儿子识字,2岁时就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小学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曾学梅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于是她包下家中所有家务,照顾魏永康的生活起居,直到儿子读湘潭大学时,她也一直跟在身边“陪读”。

俗语: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正因为魏母包揽了魏永康衣食住行的一切,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大大下降。所以到北京学习后,魏永康什么也不会,由于缺乏母亲的照料,他无法适应、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最终在没有拿到学士学位的情况下,被中科院劝退。

中国国学讲究:厚积薄发。一个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循序渐进,日积月累,长此以往,才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终成正果。魏永康的成长历程恰恰反证了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害处:欲速则不达!

说到这里,不禁让芳草又想起我国北宋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一篇散文介绍的神童方仲永。方仲永四五岁时,见物作诗,信口拈来。其父暗自窃喜,四处显摆。等到十二三岁,已和普通人没有区别了。一代“童星”,最后陨落。

冥冥之中,似有巧合。“魏永康”和“方仲永”都含有一个“永”字。他们都是所谓的“神童”,但结果并无二致:未老先衰,一事无成。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明白,孩子一生应该和必须拥有六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创造。

38岁,即便在任何一个时代,也是一个人一生如日中天,有所作为的大好年华。可是,命运多舛,时代赋予了曾经的“天才”“神童”以平庸和没落。随着光环的消失,他们最终会被时代和人们所遗忘。在身心 健康 面前,一切光环和名誉都是浮云,终将成为过往,没有永远。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在家里洗衣做饭,扫地购物;让他们到野外嬉戏玩耍,捕蝶抓虫;让他们在学校 游戏 竞赛。因为他们是孩子,这是他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的权利,没有哪一个父母能够剥夺,能够截留。诚如是,孩子幸也,父母幸也,家之幸也!你同意吗?

拔苗助长

魏永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魏永康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己的空间,极少和同学进行接触、交流,一味学习考试,可以说与社会脱轨了。“填鸭式”教育根本就不适用于社会,一个家庭的教育与整个社会的教育息息相关,现在中国的教育存在很多漏洞。

一个人的成长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活动,良好的教育环境是至关重要的。“神童”并不是也不应该刻意去塑造,而中国的“神童教育”往往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智力发展的规律。

2、魏永康为何只活了38岁怎么走的?年仅38岁的“东方神童”魏永康突然因病去世的消息刷屏网络,由于熬夜工作写代码,突发脑出血,不幸离世。魏永康的去世原因,在如今正值事业黄金期的80后、90后中很常见。为了工作、为了养家,很多人不得不长期熬夜工作,久而久之忽视了身体健康,这时疾病就悄悄到来。

脑出血基本不会有什么特殊的征兆,如果没有做专门的检查,很难在发病之前查到。

3、2008年10月1日,魏永康与付碧结婚后到了南京工作,转行做软件开发的工作。据魏永康讲,到上海后,他租住的地方与付碧姐姐租住的地方很近。在这里,他认识了暑假去上海玩的付碧。两年后,付碧大学毕业到深圳工作。

对付碧一往情深的魏永康辞掉了在上海的工作,一路追到深圳,并在深圳找到了一份“月收入四五千元”的工作。他的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付碧的芳心。他们终于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并畅游了黄山。

4、2021年“东方神童”魏永康的妻子付碧在天涯论坛发布讣告,称魏永康突发疾病逝世,感谢曾经得到过的帮助。魏永康的“干妈”张锦平,是她帮助魏永康从“神”回归到“人”。对魏永康的离世,张锦平感到非常痛心,她说:“真的很痛心很痛心,永康平时的身体很好,从来都不生病的。”

让张锦平唯一感到欣慰的是,从“神”回归到“人”的这几年,魏永康的生活平静而幸福。

标签:魏永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