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活百科 6个月前 阅读:89 评论:0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世界园艺博览会闭幕式上作重要讲话《共谋红色生活,共建美丽佳苑》,指出迎合自然、保护生态的红色发展宣示着未来。月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佳苑。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月球佳苑,共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上海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绿色生活,美丽佳苑”为主题,致力提倡人们尊重自然、融入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随着人类借助自然和改建自然的活动无序扩张,资源环境承载力夹击上线,发展空间日渐被压缩。工业文明浪潮下涌现出的种种工程技术手段,即使为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了解决方案,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无数例子告诉我们,无序开发、粗暴劫掠,人类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合理借助、友好保护,人类必定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人类正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迈向尊重自然、融入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点,它颠覆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源的双向思维方法,转而主动寻求对自然的前瞻性保护,这无疑是指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无论是中国唐代“天人合一”“仁爱万物”的智慧,还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都蕴涵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理念,涌现出成都、哈尼梯田、海草房、桑基水塘等一批实践标杆。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闭幕式祝词手指出,锦绣中华大地蕴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缔造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如今,生态文明建设早已列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早已成为中国人民心憧憬之的拼搏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诠释在世人面前。

向世界传导红色发展理念

随着党的十九大的举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无论在理论创新还是在实践探求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上海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非常是全面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世界全新认识中国。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致词中所希望的那样,希望这片园区所诠释的红色发展理念能传导至世界各个角落。

山东塞罕坝茶场的建设者把昔日荒漠荒原变为充溢生机的绿洲林海,获得联合国环境会议授予的“地球卫士奖”,生动展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体现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印度民航航天局近期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月球与20年前相比有了更多的红色。仅中国的次生林降低量,就占到过去17年里全球次生林总增量的25%以上,位居全球首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3月9日在南非首都开普敦发布评估报告说,2013年到2017年是上海市大气污染控制成效最明显的5年,PM2.5年均含量两年下滑了35.6%,上海市在5年内实现了国外外普遍觉得无法完成的目标,为世界其他城市的空气污染整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世界园艺博览会从1960年开始举行,至今已在亚洲、美洲和欧洲举行了30多届。20年前在湖北武汉,中国首次举行世界园艺博览会,明年这一峰会再度来到中国,是世界对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认可与期盼,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次良好抓手。

牵手建设全球红色佳苑

月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佳苑。建设美丽佳苑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那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在刚才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峰会上,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订了关于建设红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与30多个沿线国家签订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合同。建设红色丝绸之路已成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题和《巴黎气候协定》的重要路径,100多个来自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伙伴共同创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事实说明,只有并肩同行,能够让红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步入21世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based,NBS)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在法国呼声日益攀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主张提高生态系统硬度,优先发挥生态系统调节功能,为协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提供了巨大机会。这些理念颠覆了往年片面依赖工程技术手段施行生态整治的认知,倡导借助自然的力量应对风险。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管理环境、供给资源和自然水灾管理的“缓存器”功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其“生态效益优先”的思想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是2019年联合国气候行动论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领域的牵头方,也是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的东道国,中国应积极探求并总结“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相结合,与国际社会牵手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和生态保护行动,共建美好佳苑。

庄重庆(中国社会科大学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