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剧(徽剧是什么戏剧的前身)

生活百科 1年前 阅读:63 评论:0

徽剧怎么读

一、徽剧的拼音:[ huī jù ]

二、拓展:

徽剧是安徽省、江西省婺源县的传统戏剧。徽剧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古徽州府(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和安庆市一带。

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一带,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

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徽剧是解放后的定名。

徽剧的含义并不等于徽戏,它的声腔包括青阳腔、徽戏、徽昆和花腔小调几大部分,以徽戏和青阳腔为主。徽剧是与黄梅戏、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2006年,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剧为什么能够成为代表呢?又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徽剧之所以能够成为代表,是因为徽剧在发扬本地文化和吸收外来成分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和成熟,她发展的整个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吸收融合的过程。徽剧诞生于明代中叶的皖南山区,被称为“京剧之祖”,她的成功原因与她的内在品格是分不开的,这种内在品格。

徽剧的特点首先表现在海纳百川的融合精神。这种融合精神体现在徽剧的方方面面,最突出地表现在声腔的演变中,众所周知,声腔是一种戏剧区别于其它戏剧的主要标志,徽剧的声腔主要是“吹腔”、“拨子”和“二簧”。从这些声腔的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出徽剧的融合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从徽剧声腔的诞生来看,早在明代中期,现在安徽皖南的安庆、池州和徽州等地便是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特别是徽州商人的崛起,给皖南的经济增加了雄厚的实力。经济的发展同时带来的文化的繁荣,其中戏曲兴起是文化繁荣的重要表征。此时,从江西传来的弋阳腔、从浙江传来的余姚腔已在此地流行。在整个声腔诞生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徽剧声腔的形成是一个融合的生成,是弋阳腔、余姚腔和皖南山区的俚曲小调相融合而生成的,从声腔诞生的一开始就注入了徽剧所突显的融合精神的品质。

其次,从徽剧声腔的发展来看,徽剧研究界称徽剧初始的声腔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徽调”即“弹腔”,后来在发展过程中演变为“四平腔”和“徽昆腔”。从这种演变中也可以看出她的融合精神。大约在明代末年,昆山腔传到安庆、徽州、池州一带,由于昆山腔的“流丽悠远”的典雅特征,深受文人墨客等有文化阶层的喜爱,当时的安庆、徽池一带正是文风馥郁、读书成风之地,昆曲的贵族之气和典雅的风格正好满足了这些士大夫们的审美需求。一些社会名流、巨商大贾家庭都蓄养戏班,最著名的在明代有潘之恒所记载的汪季玄、吴越石等徽商所养的家班就是这样的例子。达官贵人以及学术名流也蓄养家班,如明末的戏剧家阮大铖在安庆蓄养家班,还亲自指导戏剧活动。

徽剧的解释

徽剧的解释

[Anhui Opera]

安徽 地方戏曲剧种 之一 ,流行于该省和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区。旧称徽调 详细解释 安徽 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称“徽腔”、“徽调”或“ 二黄 调”。曾流行于该省和 江苏 、 浙江 、 江西 等地区。 明 末 清 初,“徽州”、“ 青阳 ”、“四平”等声腔受昆曲 影响 ,形成了昆弋腔。后又和北方南来的西秦腔 相互 影响,形成以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为主要 腔调 的“徽戏”。它的剧目很多,擅演历史题材的大戏。音乐曲 调和 表演技巧都很 丰富 , 清 代中叶流传很广,对南方 许多 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 乾隆 、 嘉庆 年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先后 进入 北京,吸收了京腔、秦腔和汉调的一些曲调和表演技巧, 逐渐 演变为京剧,而 安徽 当地的徽调反趋衰落。解放后,经积极抢救,才得到了新的发展,定名为“徽剧”。

词语分解

徽的解释 徽 ī 标志,符号:国徽。校徽。帽徽。徽章。徽记。徽帜(?)。 美好 的:徽号。 〔徽州〕旧地名,在今 中国 安徽省歙县。简称“徽”,如“徽墨”。 系琴弦的绳,后用做抚琴标记的名称,古琴全弦共十 三徽 。 笔 剧的解释 剧 (剧) ù 厉害 , 猛烈 ,迅速:剧变。剧痛。剧烈。剧毒。加剧。 文艺的一种形式,作家把 一定 的主题编出来, 利用 舞台由演员化装演出:戏剧。剧本。剧情。剧种。剧院。剧坛。京剧。话剧。 姓。 笔画数:;

标签:徽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