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内观经(太上老君内观经原文)

生活百科 1年前 阅读:121 评论:0

太上老君说了心经和太上老君内观经的作者是谁?不是老子嘛?

《太上老君说了心经》,道教经典著作。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书中认为“心为神主,动静从心”为主旨。

《内观经》作者亦不详

太上老君内观经

太上老君内观经

老君曰: “ 天地媾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而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生元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运动住止,关其心也。所以谓生,有由然也。予内观之,历历分也。

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故无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火。上为荧惑,下应心也。色赤,三叶如莲花,神明依泊,从所名也。其神也,非青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虚寂,生道自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也。以其无形,莫之能名,祸福吉凶,悉由之矣。所以圣人,立君臣,明赏罚。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难伏,唯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沦恶道,皆由心也。妄想憎爱,取舍去来,染着聚结,渐自缠绕,转转系缚,不能解脱,便至灭亡。由如牛马,引重趋泥,转增陷没,不能自出,遂至于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殢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随健羡,身欲肥轻,从此流浪,莫能自悟。圣人慈念,设法教化,使内观己身,澄其心也。 ”

老君曰: “ 谛观此身,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乘业降神,和合受生,法天像地,含阴吐阳,分错五行,以应四时。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昆仑,布列宫阙,安置精神。万物之中,人最为灵。性命合道,人当爱之。内观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贵,妄染诸尘,不净臭秽,浊乱形神。熟观物我,何疏何亲。守道长生,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

老君曰: “ 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驶,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神,谓之身。万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测,谓之神。邈然应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长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长存。 ”

老君曰: “ 人所以流浪恶道,沈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着烦恼,与道长隔。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欲。欲从何起?欲自识起。识从何起?识自欲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亦曰自然,又名无为。本来虚静,元无有识。有识分别,起诸邪见。邪见既兴,尽是烦恼。展转系缚,流浪生死,永失于道矣。 ”

老君曰: “ 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又曰:人能常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虚心。人常恶死,而不能保神。亦犹欲贵,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宝;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饱也。 ”

老君曰: “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因卮也。明从火起,火自炷发。炷因油润,油藉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分别物理,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 

老君曰: “ 所以言虚心者,遣其实也;无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动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静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浊也;净心者,使不秽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见者,心直者,不反复也。心平者,无高低也。心明者,无暗昧也。心通者,无窒碍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数语,余可思也。 ”

老君曰: “ 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

老君曰: “ 道也者,不可言传口授而得之。常虚心静神,道自来居。愚者不知,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而神愈悲。背道求道,当慎择焉。 ”

老君曰: “ 道贵长存,保神固根。精气不散,纯白不分。形神合道,飞升昆仑。先天以生,后天以存。出入无间,不由其门。吹阴煦阳,制魄拘魂。亿岁眷属,千载子孙。黄尘四起,骑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

老君曰: “ 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藏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杳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

老君曰: “ 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 ” 

太上老君内观经的介绍

简称《内观经》又称《内视经》,撰人不详。约出於魏晋朝。陶弘景曾引过此经,是道教的经典著作之一。《太上老君内观经》继承发展战国道家祖师列子的养生思想,义理通明,文字优美通畅,韵古义幽,言简意深。若以传统经典来修持,对精神灵性修持上的提升,将会有所极大收获。若当古文来细细欣赏品读,可谓中华文字组合上的极致美感体现。千百年来,获得精神悟境的圣哲,文字大智慧皆从心念自然流露。由内而外,无不宁静无为;起思动念,无不利益众生;神思所到,无不字字精巧,句句玑珠,当中不含一丝瑕疵。无事偶来品读,犹如把玩一块温润无瑕的美玉。此经以修心为修道之说,宋金以来对道教诸派尤其全真一派之教旨影响颇大。

太上老君内观经的发展演变

此术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子》,《列子·仲尼》篇说: “务外游者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 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后在汉朝时被黄老道吸收《太平经钞壬部》云:“上古第一神人、第二真人、第三仙人、第四道人,皆象天得真道意。眩目内视,以心内理,阴明反洞于太阳,内独得道要。犹火令明照内,不照外也,使长存而不乱。今学度世者,象古而来内视,此之谓也。”《太平经》卷七十云:“思养性法,内见形容,昭然者也;外见万物众精神者,非也。”这一内见形容法又往往和存思五脏神联合运用,以收治病之效。卷七十二说:“四时五行之气来入人腹中,为人五脏精神”。画之为人,使王气色、相气色、微气色三合,斋戒居善靖处思念之,“思之当先睹是内神已,当睹是外神也,或先见阳神而后见内神,睹之为右此者,无形象之法也。”

内视术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有进一步发展。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云:“吾闻之于师云,道术诸经,所思存念作,可以却恶防身者,乃有数千法,……思见身中诸神,而内视令见之法,不可胜计,亦可有效也。”《遐览》篇即著录《内视经》一卷。陶弘景《真诰》卷九引《丹字紫书三五顺行经》论内视法:“坐常欲闭目内视,存见五脏肠胃,久行之,自得分明了了也。”又引《紫度炎光内视中方》曰:“常欲闭目而卧,安身微气,使如卧状,令旁人不觉也。乃内视远听四方,令我耳目注万里之外。久行之,亦自见万里之外事,精心为之,乃见百万里之外事也。”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十一引《黄帝内视法》云:“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可见内视和存思一样,要求所观之对象比较形象地反映在心中,通过具体形象的感觉达到收心入静。

内视又有不动心,即心不为外物所扰的意思。《庄子·列御寇》云:“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内视,内视而败矣。”俞樾注曰:“心有睫,谓以心为睫也。”内视者,非谓收视返听也,谓不以目视而以心视也。”对此,《太上老君内观经》论之甚详,它说:“心者,禁也,一身之主,禁制形神使不邪也”;“人常能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观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窈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这里,道教的内观修心已引进了佛教义理,颇具理论色彩,由此“内观形容”的内视术即演变为“静神定心”的修心术,当是此术的高层境界。内视作为净心止念的方术,不失为气功入静的有效方法。

唐末以后被内丹术所吸收,成为其重要成分之一而被继续运用。

《太上老君内观经》

老君曰:

天地构精,阴阳布化,

万物以生,承其宿业,

分灵道一,父母和合,

人受其生。

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

二月为胎形,兆胚也;

三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

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

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

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

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

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

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

十月气足,万象成也。

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太一帝君在头,

曰泥丸君,总众神也;

照生识神,人之魂也;

司命处心,纳心源也;

无英居左,制三魂也;

白元居右,拘七魄也;

桃孩住脐,保精根也;

照诸百节,生百神也;

所以周身神不空也。

元气入鼻,灌泥丸也。

所以神明形固安也。

运动住止,关其心也;

所以谓生有由然也。

子内观之,历历分也。

心者,禁也,

一身之主,禁制形神,使不邪也。

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无定形也,

所以五藏藏五神也。

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

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

心者,火也,

南方太阳之精,主火,

上为荧惑,下应心也。

色赤,三叶如莲花,

神明依泊,从所名也。

其神也,非青非白,

非赤非黄,非大非小,

非短非长,非曲非直,

非柔非刚,非厚非薄,

非圆非方,变化莫测,

混合阴阳。

大包天地,细入毫芒,

制之则正,放之则狂。

清净则生,浊躁则亡,

明照八表,暗迷一方,

但能虚寂,生道自常,

永保无为,其身则昌。

世以无形,莫之能名。

祸福吉凶,悉由之矣。

所以圣人立君臣,明赏罚,

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

人之难伏,惟在于心,

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

所以流浪生死,沉沦恶道,皆由心也。

妄想憎爱,取舍去来,

染著聚结,渐自缠绕,

转转系缚,不能解脱,

便至灭亡。

犹如牛马,引重趋泥,

转增陷没,不能自出,

遂至于死,人亦如之。

始生之时,神源清净,湛然无杂。

既受纳有形,形染六情;

眼则贪色,耳则滞声,

口则耽味,鼻则受馨,

意怀健羡,身欲轻肥,

从此流浪,莫能自悟。

圣人慈念,设法教化,

使内观己身,澄其心也。

老君曰:

谛观此身,从虚无中来,

因缘运会,积精聚气,

承业将神,和合受生,

法天象地,含阴吐阳,

分错五行,以应四时,

眼为日月,发为星辰,

眉为华盖,头为昆仑,

布列宫阙,安置精神。

万物之中,人为最灵,

性命合道,当保爱之。

内观其身,谁尊之焉?

而不自贵,妄染诸尘,

不静臭秽,浊乱形神。

孰观物我,何疏何亲?

守道全生,为善保真。

世愚役役,徒自苦辛。

老君曰:

从道受生谓之命,

自一禀形谓之性,

所以任物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出谓之志,

事无不知谓之智,

智周万物谓之慧,

动以营身为之魂,

静以镇形谓之魄,

流行骨肉谓之血,

保神养气谓之精。

气清而駃谓之荣,

气浊而迟谓之卫,

总括百骸谓之身,

众象备见谓之形,

块然有骸谓之质,

状貌可则谓之体,

大小有分谓之躯,

众思不得谓之神,

莫然应化谓之灵,

气来入身谓之生,

神去于身谓之死,

所以通生谓之道。

道者:

有而无形,无而有情;

变化不测,通神群生。

在人之身,则为神明,

所谓心也;

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

教人修心,则修道也。

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

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

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

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

人不能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

内观不遗,生道常存。

老君曰:

人所以流浪恶道,沉沦滓秽,

源六情起妄而生六识。

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

染著烦恼,与道长隔。

所以内观六识因起。

六识从何而起?

从心识起。

心从我起,我从欲起。

妄想颠倒,而生有识。

亦曰自然,又名无为,

本来虚净,元无有识。

有识分别,起诸邪见。

邪见既兴,尽是烦恼。

辗转缠缚,流浪生死,

永失于道。

老君曰:

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

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

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

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

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

老君曰:

人常能清净其心,则道自来居,

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

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

人常欲生而不能虚心,

人常恶死而不能保神,

亦犹欲贵而不肯用道,

欲富而不肯求宝,

欲疾而足不行,

欲肥而食不饱也。

老君曰: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

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

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在卮(zhī)。

明从火起,火自炷存,

炷因油润,油籍卮停。

四者若废,明何生焉?

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

心由形有,形以道全。

一物不足,明何依焉?

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

意知身觉,分别物理,微细悉知。

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老君曰:

所以言虚心也,遣其实也;

无心者,除其有也。

定心者,令不动也。

正心者,使不邪也。

清心者,使不浊也。

净心者,使不秽也。

此皆已有,今使除也。

心直者,不反覆也。

心平者,无高低也。

心明者,不暗昧也。

心通者,不质碍也,

此皆本自然也。

粗言数者,余可思也。

老君曰:

知道易,信道难;

信道易,行道难;

行道易,得道难;

得道易,守道难。

守道不失,身常存也。

老君曰:

道也者,

不可以言传口受而得之,

当虚心静神,道自来也。

愚者不知,乃劳其形,

苦其心,役其志,

躁其神,而道愈远,

而神愈悲。

背道求道,怨道不慈。

老君曰:

道贵长存。保神固根,

精气不散,淳白不分。

形神合道,飞升昆仑,

先天以生,后天长存,

出入无间,不由其门,

吹阴煦阳,制魄抱魂。

亿岁眷属,千载子孙,

黄尘四起,骑牛真人。

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老君曰:

内观之道,静神定心,

乱想不起,邪妄不侵,

周身及物,闭目思寻,

表里虚寂,神道微深,

外观万境,内察一心,

了然明静,静乱俱息,

念念相系,深根宁极,

湛然常住,窈冥难测,

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老君曰:

吾非圣人,学而得之。

故我求道,无不受持,

千经万术,惟在心志也。

道教的主要经典有哪些

道教经典指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卷帙浩繁的经籍书文。道教经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珍贵资料,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

主要经典

《道德经》

《 南华真经 》

《文始真经 》《冲虚真经》

《通玄真经》 《度人妙经 》

《阴符经》 《清静经 》

《西升经》 《心印经 》

《黄庭外景经 》《黄庭内景经 》

《玉皇经》 《玉枢经 》

《三官经》 《北斗经 》

《周易参同契 》《悟真篇 》

《太上老君内观经 》《洞玄灵宝定观经 》

《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 》

《坐忘论 》《化书 》

《重阳立教十五论》 《龙门心法 》

★玄门日诵早坛功课经

经前诸韵赞

八大神咒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诸真宝诰

中堂赞及邱祖忏文等

小赞及结经谒等

★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

经前诸韵赞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

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

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

诸真宝诰

中堂赞及报恩宝诰等

小赞及结经偈等

藏外道书

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此后宋、金、元、明诸朝皆曾编修《道藏》。清代编有《道藏辑要》。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

敦煌道藏

二十世纪初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大批古代经典文书抄本。其中道教遗书抄本约有五百余件,其抄写时期在南北朝后期至唐朝中期约二百年的时间,尤其以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时代的抄本最多。其内容包括道家诸子、道教经典、科仪等约有一百多种道书,其中约有半数抄本是《正统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敦煌道经的发现,不仅弥补现存明《道藏》的缺佚,而且为研究河西地区的道教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敦煌遗书一经出现,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日本学者大渊忍尔1978年出版《敦煌道经目录》,该书著录敦煌道经抄本约四百九十六件。1979年,大渊先生又出版《敦煌道经图录篇》,刊载全部敦煌道经的影印图版。1999年中国李德范先生出版了《敦煌道藏》,将敦煌出土遗书中的五百余件敦煌道教文献整理汇编,集成五巨册。

中华道藏

《中华道藏》以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全藏分为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教论集、道教众术、道教科仪、仙传道史和目录索引七大部类。各部类所收经书。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

道藏辑要

清康熙年间长州进士彭定求编成《道藏辑要》二十八集,即收有《道藏》未收之晚出道书一百种,二百八十卷,后绝板。清嘉庆年间,侍郎蒋元庭在京编集并刻板印刷。收入道书一百七十三种,皆取自明《正统道藏》,是为《道藏》要集选刊。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新津彭翰然发起重刻,井研贺龙骧参与校订,并增刻了《道藏辑要续编》。现通行本即为二仙庵版本,该书共二百四十五册,所收道书已增至二百八十七种,其中新增道书一百一十四种,皆为明《道藏》未收的典籍。全书按二十八宿顺序排列,字板是用梨木双面雕刻而成,共一万四千多块,1957年搬往青羊宫保存至今,为当今道教经籍中唯一存板。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后,青羊宫便印刷线装对外供应,1986年巴蜀书社又重印出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