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窑洞(陕北窑洞反映的地域文化)

生活百科 1年前 阅读:78 评论:0

陕北的窑洞

窑洞是陕北人建筑的独特风格,最早以前是土窑洞,随着发展后来都用石头箍的窑洞。比原来土窑洞更加结实,更好看更保暖。

原来在我爷爷的爷爷那辈人,生活艰难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饿的没办法来到这片土地开垦挖地,在自家土地附近随便挖个洞便是家,这就是最初的窑洞吧,后来随着一代一代的扎根发展生活条件好了,就开始用些碎石头箍窑洞了。窑洞一般不大够住人做饭就行,小的窑洞更加暖和。窑洞里会垒一个土炕,紧挨土炕一侧会垒灶台,灶台会连着炕留着烟囱洞,然后在窑洞腿上留着烟囱洞,这些全部串通连接。这样烧火不仅可以做饭还顺便把炕也烧热了这就是陕北人的聪明智慧。

窑洞一般都是靠山而建,腿柱粗。一般箍窑洞最低两孔,有钱人家会一连箍七八孔都有,窑顶会盖厚厚一层土,防止渗水还有保暖作用,夏天也不会太热,有的还特别凉快。所以现在平时城里住着,放假了会带孩子回老家避暑。原来的窑洞墙皮是用泥和杂草搅和成泥抹在墙上,然后用抹子抹平。有条件的用白灰和沙搅拌抹一层,显得白净。由于长时间做饭,家里灰尘和汽水会挂在墙皮上,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黑。过年的时候还会有很多引线,像蜘蛛线一样,在角落出肯定很多。常常要用扫帚把这些轻轻的转一圈,把引线全部粘到扫帚上。

窑掌处有的人家会做一个台子,可以放被子或者是两对木箱子。窑台上面还会有个窑洞,口比较小,也会安装一个小门,人可以自由进出,里面会放一些比较害怕冻的农作物,比如红薯很害怕冻的,就把这些放在这里面,里面一般就是土坯的。现在人们把这些都堵了,窑台也不要了,占地方把这些拆了显大点。

窑洞脚地是土脚地,原来没有钱大部分都是土脚地,扫的时候要扫些水不然会有灰尘飞扬,条件好的或者一些砖匠工家会铺砖块比土脚底要好些。随着时代发展这些都改进了大家把这些全部用混泥土水泥打的,还有的用瓷砖铺了。

窑洞窗户窗格就能看出中国匠工精神,那时根本就没有现代工具,全部靠手拉锯。窗格与窗格棱的粗细匀称,基本不用钉子,就靠原来老胶,那时的胶是在锅里熬。首先把木头与木头掏口插套,然后抹胶楔套。有的窗户还有雕花刻凤的全部镂空,全靠老式工具细雕慢啄出来的,现在估计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木工了吧,现在的大部分都快成了直接成品,机器模印。

原来的院子,没钱人家没有围墙,有大门的必定是一户大户人家。院外是土,感觉到哪都是土,特别是刮黄风时,黄土尘杨飞的到处都是,院子虚土处的土也被吹起来,吹到窗户上,拍的窗纸莎莎叫唤。有些虚土就搁放在窗格上,闭门用点力都能看到窗格上的细土往下掉。可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基本大家都把院子用混泥土打了,原来窗格和镂空花雕也被锯掉了,全部换成双层玻璃,青蓝石面,齐齐整整好是排场。

陕北窑洞冬暖夏凉,随着社会进步窑洞也在不断演进改变使它更具有时代性,更加现代化,更加适合年轻人追随产品。

陕北窑洞有哪些特点?

陕北的窑洞的特点有:

1、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

2、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3、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

4、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

5、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扩展资料:

陕北窑洞的濒危保护状况:

陕北窑洞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在延安市委、市政府、宝塔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民间文化人士的积极工作下,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仍需要我们关注一些问题。

1、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现代高楼与时俱进土窑洞大量废弃,接口窑开始“退役”。石窑、砖窑随着兴旺。

2、因历史久远,受风雨侵蚀严重。故一些历史窑洞遗址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3、延安建成世界最大的窑洞建筑群—延安窑洞宾馆。 [1]  对继承和保护陕北窑洞,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4、延安大学窑洞建筑群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受风雨侵蚀严重,目前正在重建,重建后的窑洞群保持原有风貌,由6排200多孔窑洞组成,将成为一个爱国教育的中心。

5、周边大环境丰厚的烘托。富县羌村杜甫所居土窑,志丹红砂石窑,长城沿线束条拱屋顶柳笆庵,延安大学、米脂中学、榆林农校旧址窑洞群,府谷七星庙—砖收顶的民族融合穹顶,统万城版筑技术等等,以其联系紧密和互动为米脂窑洞旅游开发起到铺垫和衬托作用。

6、人文旅游资源内涵丰富。民居修造为百年大计。历来有许多讲究和方俗。包括造址、朝向、奠基吉日、门窗尺寸、内部摆设、合龙口、暖窑,都讲究“风水”。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陕北窑洞

陕北窑洞的由来

陕北窑洞的由来: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居形,具有十分浓厚的中国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窑洞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地方劳动人民的象征。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靠崖式是在天然土崖上横向挖洞,宽3~4m,深可达10多m。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古老的居住形式。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250米,劳动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一般窑洞为用石头或者砖头砌,窑洞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实的黄土,规模大的可做成并列多间或上下多层,外部也可另建房屋形成院落。下沉式是在平地上向下挖院式天井,再在井壁横向挖窑洞,分正房和厢房,入口坡道在东南角。独立式实际上是窑洞形的地面建筑,冬暖夏凉。它与一般四合院没有太大不同,前面有木构檐廊,屋顶覆土成平顶。

土穴窑洞式建筑居住形式最早发生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两岸的黄土高原上。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文化为标志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新石器早中期文化,和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为标志的父系氏族社会的新石器晚期,黄土高原窑洞不单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内容,而且发育得相当成熟——“吕”字形窑洞居室已经出现。

陕北窑洞是如何建成的,有哪些优点?

陕北的窑洞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在当代社会高楼林立的同时,陕北地区还有很多居民住在窑洞里面,由此可以看出窑洞对我国历史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窑洞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我国大约有4500多年的历史。而且窑洞有非常多的优势,例如它非常稳固,在黄土高坡这个地区不容易坍塌,而且冬暖夏凉。

一、窑洞的民族特色

窑洞是我国陕北地区,坐落在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一种居住方式。因为黄土的土地非常深,在上面搭建房子会被风给吹跑,非常不稳固,于是聪明的陕西群众利用高原的有利地形,砸窑洞居住。一般的窑洞都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然后在最上面用厚厚的黄土盖住。而且有耐心的农民可以做成并列多间或者上下层,甚至可以照着四合院的模式搭建出来。是我国古人智慧的体现。

二、窑洞的优势

窑洞一般都是依附着山的地理形势,而开凿出来的一种拱状的山洞。因为黄土不容易坍塌,所以窑洞采用拱顶的形状可以保证它的稳定性。的之外,因为峡北的黄土高原土地比较厚实,地下水位又比较低,所以居住在窑洞的人有冬暖夏凉的优势。另一方面窑洞一般都是在地下挖掘,不会破坏自然以及文明建筑,可以说是一个绿色产业。大多数窑洞都是搭建成四合院的模式,既有厨房可以储备粮食,又有井水可以去打水,生活比较舒适。

三、窑洞的历史意义

窑洞这种搭建方法体现了我国古代人的智慧,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窑洞都被废弃了。有些因为受到自然不可抗拒的因素而被损害。我们要做好窑洞的保护措施,让这项中华文化可以传承下来。

标签:陕北窑洞

网友评论